面对多重挑战,我国艾滋病防治何时能迎来“拐点”? - 国内流行现状 - 重庆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宣传教育网
返回主站首页RSS订阅 |  
国内流行现状
面对多重挑战,我国艾滋病防治何时能迎来“拐点”?

上传时间:2023-08-01 15:32:58文章来源:https://s.cyol.com/articles/2023-07/20/content_2be83vs3.html

自1981年首例艾滋病病例报告以来,人类和艾滋病的抗争已持续40余年。时至今日,尚无可以根治艾滋病的药物,艾滋病仍是一项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约有150万新发HIV感染者,约65万人死于其相关疾病,约每分钟1例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

为此,联合国《2021-2026年全球艾滋病战略》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95-95-95,即95%的感染者获得确诊、95%确诊的感染者得到抗病毒治疗、95%接受治疗的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与此同时,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呼吁将“确保90%的病毒载量抑制者具有良好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纳入HIV防治目标。

目前全球各方都在努力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药企在加速药物研发。例如,近日,中国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HIV新药卡替拉韦注射液上市。公开资料显示,卡替拉韦是一种整合酶抑制剂,已在海外获批多个适应症,包括HIV暴露前预防以及与利匹韦林联合使用用于HIV-1感染者的长效治疗。另一方面,加强患者关怀以及公众疾病教育也成为一大方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首席专家蔡卫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近年,亚洲在HIV持续关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这种状况将推迟实现艾滋终结流行的目标。在亚洲的一些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应对HIV流行仍然非常依赖国内的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面临着很多共同的挑战。

“缺乏对HIV的认知、对重点人群检测和诊断服务跟不上、诊断之后的转介服务不能令太多人满意、暴露前预防的认知度以及接受度都比较差、高危人群遭受歧视容易被污名化等现象依旧较为突出,未来在这些方面的工作仍需要继续推进,仍需不断完善艾滋病防治服务体系和能力。”蔡卫平说。

HIV防治面临多重挑战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疾病后期可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我国,尽管艾滋病整体持续处于低流行水平,但其仍是报告死亡数位居第一的传染病病种,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截至2022年底,全国报告存活HIV/AIDS 122.3万例,其中HIV感染者68.9万例,AIDS患者53.4万例。2022年新报告HIV/AIDS 10.7万例。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马萍介绍,当前艾滋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仍存在许多挑战:

一是,全国艾滋病疫情主要以性传播为主。2022年新报告病例中经性传播比例达97.6%,其中异性性传播为72.0%,男性同性性传播为25.6%。

二是,艾滋病疫情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国HIV发病率地理分布差异较大,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聚集性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呈“南重北轻,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且随着时间推进有扩散趋势,HIV高发区域不断扩大。

三是,60岁以上老人病例增加明显。研究表明,2000-2011年间我国50~64岁人群HIV感染报告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在11年间增加了7.5倍,65岁及以上报告病例数的构成比增加约20倍。

四是,青年学生HIV感染例数呈攀升趋势。我国每年发现数千例青年学生HIV感染者,从2010年的794例上升到2019年的3422例,呈明显攀升趋势,其中部分地区青年学生中HIV感染逐渐向低龄化发展。

五是,晚发现比例持续较高。报告病例分析,近几年感染者晚发现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平均在38%以上。晚发现感染者具有较高的住院率和传播风险、较重的经济负担和较差的远期预后,故HIV感染晚发现是我国目前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挑战之一。

六是,合并症问题日益严峻。据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20年发表的研究统计,14.69%的HIV感染者报告患有非传染性疾病(NCD),主要包括高血压(6.15%)、糖尿病(2.49%)、COPD(2.22%),且50岁以上HIV感染者(n=536)报告患有至少一种NCD的比例(25.37%)显著高于年轻HIV感染者(10.17%)。

“目前,中国HIV感染处于低流行状态,虽然如此,我国HIV防控还没有迎来拐点,还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出现在某个阶段之后新发病例的以及死亡病例下降的趋势。在我国,每年还有很多新诊断或新感染的患者,HIV患者死亡率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低程度状态。”马萍说,以HIV治疗而言,患者需求也并没有得到完全满足。虽然全球范围内已然进入长效时代,两药一针药物使用已经可以实现,但是国内大部分患者还是需要每天治疗,这也意味着临床仍需更多的有效方案帮助患者实现规范化治疗。

此外,虽然HIV感染者预期寿命获得大大延长,但用药对生活造成的不便、长期服药带来的药物毒副作用、HIV污名化和社会歧视等都会引发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艾滋病治疗格局加速演变

众所周知,感染HIV后应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一旦感染HIV,体内病毒复制就已经开始,会逐渐损害全身多个器官,及早治疗能够抑制病毒复制,恢复免疫功能,保持较好的身体状况。

目前国际上HIV治疗药物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INSTIs)、融合酶抑制剂(FIs)、CCR5抑制剂及辅助蛋白Vif抑制剂等。

马萍指出,药物治疗目标在于,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下限并减少病毒变异;重建免疫功能;降低异常的免疫激活;减少病毒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降低HIV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患者获得正常的预期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从HIV药物市场销售情况来看,2022年,全球HIV药物市场销售额达374.6亿美元,占抗病毒药物销售额的43%及抗感染药物总市场的26%。2017至2022年间,HIV药物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3%。IQVIA分析认为,未来,全球HIV领域的一些关键趋势将驱动这一市场持续增长,包括继续开发口服、注射或植入式的长效方案,以及转变模式,针对那些没有既往耐药史的患者进行联合疗法。预计到2028年,HIV治疗市场将达到455亿美元。随着联合国“95-95-95”目标的持续推进,预计获得治疗的患者数量将继续增长。

而随着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实施,以及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广泛普及,HIV感染正在从致死性疾病逐步转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传染病。随着HIV感染者生存期延长,与年龄相关慢性疾病会逐渐增多,长期生活质量成为患者在选择治疗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降低长期服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即减少HIV感染者需要服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数量的同时,增强HIV感染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HIV感染者生存质量,已成为新的治疗需求。

ViiV Healthcare副总裁、国际业务负责人Lauren Carey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结束艾滋病流行的全球目标影响是很重大的。因此,专注于中国市场,将会对减少艾滋病毒传播的目标产生全球范围的影响,并能够真正为终结HIV流行病的目标做出贡献。虽然现在有了非常有效的诊断、治疗或者是预防的策略,但是HIV整体防控还是面临许多问题。

目前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作为企业方,一方面,持续引入创新药物是首要任务;另一方面,需要携手政府和非盈利机构开展并推广类似HIV持续关怀倡导疾病教育合作项目,全面提升全人群防艾意识和疾病认知。

“特别在药物引入方面,由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种药物能适合所有患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尝试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市场上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些不同的选择包括双药方案或长效方案,这也确实需要基于在全球范围内听取HIV感染者的意见而产生。”LaurenCarey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对于不同的患者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企业方面需要做的就是去倾听这些HIV感染者的心声,并将数据提交给专业医疗团队的人员来评估,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