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娥:巾帼医者架起中非健康友谊之桥 - 职业关注 - 重庆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宣传教育网
返回主站首页RSS订阅 |  
职业关注
杨凤娥:巾帼医者架起中非健康友谊之桥

上传时间:2024-01-04 10:30:00文章来源:福建卫健会

  关关难过关关过  以真诚实力架桥梁 

  初到博茨瓦纳,首先要过“语言关”,虽然在出国前已经过一年多的全脱产外语培训,掌握了英语的日常对话,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与当地群众和外院医生的沟通中,听得懂和说得出流利的英文对所有人来讲都是很大的挑战。

   200011月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彭玉一行在访博期间到医疗队看望部分队员 

  杨凤娥回忆道,每周她有两次专家门诊,刚开始时就诊病人数控制在三四十人,后来护士根据情况增加预约病人,最多的时候达七十多人。每个病人花费的时间大约是在国内的两倍。因为大多数的就诊病人使用当地方言,需要门诊有一位当地护士做翻译,把英文翻成当地方言,然后再将当地方言翻成英文,这样一来一回非常费功夫,常常都是从早上七八点一直看到晚上七八点才能结束。杨凤娥没有任何怨言,始终保持着足够的耐心和专业度,用心对待每一个来访的患者。她的真诚赢得当地医师和护士的认可和好评。在每日的医疗工作中,不论是做成了当地医师做不成的静脉穿刺术,还是在短时间内成功掌握了腹膜透析术,甚至是丝毫不犹豫地跪在地上为患者做腰穿,她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一名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和医德医风。

  与其他援外医疗队员不同的是,援博医疗队员不仅为语言和工作上的压力所困扰,还要面对另一种更大的压力,那就是随时可能感染艾滋病。医务人员如果在工作中被针扎,或眼睛溅入病人血液、分泌物等,都有可能会感染。

  当时队内有位同志在为患者抽血的过程中,意外将刚抽完血的针头(带着针筒)扎进自己的手中,这是属于高危的职业暴露,需紧急服用抗艾滋病的药物才能避免感染风险!博国的政策是检测艾滋病抗体时需征得患者的同意,且患者必须是艾滋病阳性,暴露者才能给予免费的预防药物。杨凤娥一听到消息后,马上赶到现场,并请来了院感科护士长做患者的思想工作,花了一个小时,说尽了好话,患者仍拒绝检测,护士长没办法,失望地走了。可是杨凤娥没有放弃,继续苦口婆心地同患者“磨”了两个小时,最终用说服他做检测,结果果然是阳性。这位队员终于在有效期内服上抗艾滋病的药物,避免了艾滋病的感染。整个过程不仅让团队成员感动,也让当地的医护人员十分佩服,纷纷赞叹她的责任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这种特殊的医疗环境面前,杨凤娥一直提醒着援博医疗队员们要尽快做好四个“转换”,即思想转换、身份转换、生活转换、环境转换。她以个人独特的思想毅力展示着中国“白衣天使”的独特风采。

   9批队长内科医生杨凤娥在查房 

 

     将中国精神留下  升级“输血”为“造血” 

  作为一名内科专家,杨凤娥视病人为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技术、新疗法。作为大内科三个医疗组组长之一,杨凤娥带领全组医生,门诊接诊、业务查房,手把手教授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她富有激情、生动准确的授课和带教模式方式深得同组医务人员好评。目前仍在博国工作的中国医生喻俊华,现在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消化内科专家,而他的胃肠镜技术,就是杨凤娥在二十年前教授的。时任总统保健医生、玛丽娜公主医院院长Dr. Moffata曾多次邀请她留在博国工作。杨凤娥说,她要做的并不是自己留下,而是把中国先进的医疗技术留下,把中国医务人员的良好医德医风留下,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用血液科医生的话说,就是要把援外医疗工作由“输血”变为“造血”。

   9批援博医疗队队长杨凤娥在病房队博国医护人员讲解病情和临床指导 

 

  三年援外路 一生中博情 

  三年的援外医疗期间,她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出发,积极贯彻执行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大力促进同博国的交流和合作,为增强中博两国人民的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 

  博茨瓦纳外交部常秘Mr. Mmasello Nwaagae因车祸住进玛丽娜公主医院。杨凤娥除了每天去到病房探视,还时常带上可口的中国饭菜,不仅以医疗工作者的身份给他带去了温暖,更是以中国朋友的身份赢得了常秘的信任。某酋长因高血压病、糖尿病、糖尿病肾病住在玛丽娜公主医院期间,杨凤娥悉心诊疗,用心随访,深深感动了酋长及其家人。老酋长在儿子就任酋长大典时,特地发来邀请函,邀请她作为贵宾参加。博国卫生部常秘Mr.M.Chakalisa 多次赞扬杨凤娥“She is a good example”。 

  回国前,内科门诊的医生、护士及工人为杨凤娥举行了欢送会, 他们说“我们今天聚在一起本应很高兴,但我们很不情愿,因为我们将失去一个非常能干的好医师,她为我们的病人作了大量的工作,与我们相处得很好,工作合作很愉快,我真希望能撕掉杨医师的机票,让她忘掉她的丈夫和女儿,在博茨瓦纳成立家庭,永远地留在这里”。这些肺腑之言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回国后,杨凤娥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当她听说福建省卫健委着手组建中国第15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时,她毫不犹豫,做通女儿思想工作,动员同是医生的女婿报名参加。她的身体力行,带动了协和医院一大批年轻医生,积极投身援外医疗工作。在担任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期间,她承担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她心系学生成长发展,深入学生课堂、宿舍,与在华学子深入沟通交流,为他们提供学业指导,并持续开展国情教育和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为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医教研并重   展巾帼风采 

  杨凤娥始终把救死扶伤、教书育人作为毕生使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务实的工作作风,文明的服务礼仪,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她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作为血液科的主任医师、福建省首家血友病诊疗中心主任,她医术精湛,救治患者。主动带领相关科室做好公益慈善事业,承接唇腭裂修复(微笑列车、重生行动)、农村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救治任务,在全省范围内铺开医疗救治工作,每年审批收治患儿2000余例,为贫困患儿家庭节省了许多医疗费用,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08年起,她投身罕见病(血友病)患者的诊治工作15年间,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带领多学科诊疗团队走遍八闽大地,举办了数不清的患教会和培训会,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政策解读,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血友病相关诊疗知识,努力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落地,把国家对罕见病这个弱势群体的关爱实实在在地传递给血友病患者,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高水平、同质化”的优质服务,切实增强血友病患者的幸福感。 

  作为临床教师,将自己的医学技能同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积极主动做好带教工作,勇挑重担,承担多项课程的教学任务及临床带教工作。她的带教语言规范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对于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的讲解上突出重点,概念清楚,切合临床实际。此外,她还坚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研究新教法,新学法,积极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融贯于实践之中,提高住院医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效果一直处于优秀行列,深受广大住院医师好评。 

  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无私奉献,勤勤恳恳、言传身教,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这就是杨凤娥始终践行的行医之路。 

  •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