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一年的采访——高校艾滋病感染者调查(三) - 学生人群 - 重庆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宣传教育网
返回主站首页RSS订阅 |  
学生人群
“迟到”一年的采访——高校艾滋病感染者调查(三)

上传时间:2016-02-05 16:10:38文章来源:新京报

声音与争议

11月30日,报道出来当天,习惯性去新京报官方微博上看评论——想从评论中发现报道的纰漏。热火朝天的微博评论出乎我意料,其中有网友质疑报道本身涉嫌歧视男同性恋。

我无心歧视或者标签化“男同”,报道中也无任何针对“男同”的道德审视。但报道之所以引起争议,也许是因为调查报道中出现的四位采访对象均为男性、且均因和男性发生性行为而感染,其中两位采访对象身份为男同。此外,最大的争议也许是标题中的“8成‘男同’”说法。

在刚和医院和NGO接触时,就被告知“感染者多为男生,不少是男同。(这一点我在准备选题前的资料中也多次看到)”后来收到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数据:“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感染者在性别上,男女比例为11:1,近两年男性同性传播比例均为82%。”

医院或防艾组织帮助联系到的采访对象均为男性,单一性别的采访对象和稿子标题中的“8成男同”数据互为印证,反映了高校大学生感染者的实际情况。

但也许我忽视了一点,“8成‘男同’”容易给人艾滋病等同于“男同”群体的印象。目前同性恋这一群体本身目前急切想要剔除身上的标签,渴望争取相应的权益。报道之所以出现争议,也许是男同问题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反弹。我想,如果调查报道中出现一位女大学生感染者的案例,或者强调一下“艾滋病只是因不完全的性行为感染”,或许能够更好地平衡这种争议。

评论中也有网友对艾滋病感染者有不少负面评论。报道出来当天,有采访对象给我发来微信谈到这些议论,“觉得难过。”

李维、默默、小张、浩然,他们都自认为不是坏孩子。“我确实是自己作的,如果真的可以洁身自好,懂一些安全知识就好了。我也受到了惩罚,如果不能接受我们,也不要再苛责我们了。”采访对象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李维说。

温和、礼貌。20多岁的李维稚气未脱,带着眼镜,背着双肩包。11月24日上午9点半左右,我在报社四楼电梯旁第一次见到李维——他为了不迟到,一大早冒着寒意出门,提前半小时到了报社。

距离收到确诊报告已大半年了,李维一直在努力调整自己。

收到确诊报告当天夜里,李维开通了一个小号微博,鼓励自己。和很多艾滋病感染者以A开头不同,李维没有加A,因为不想被标签化。在微博中,李维分享艾滋病方面相关知识和医疗进展,关注艾滋病感染者的就业、就医等权利。在日常生活中,李维尽量将自己忙碌起来,忽视自己感染者的身份:“只有在吃药时,我才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感染者。”
 和李维一样,报道中出现的大部分采访对象隐匿在人群,不曾放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每次听他们说起自己的处境和处境中的坚持,都心存敬意——在这样的处境中,这种对生活的诚意是人的尊严所在。

北京第一场大雪落下时,李维给我发来微信:“雪很大,没有遮拦,很肆意。”

  •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