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何大一教授开创性地提出抗HIV“鸡尾酒疗法”以来,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个体的预期寿命显著提升,并降低了死亡率。
回溯至上个世纪HIV初现之时,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包括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然而,随着ART(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时代的进展,死亡率模式已经显著转向非AIDS相关死亡率。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的1,100,000例减少到2022年的630,000例,全球AIDS相关死亡人数减少了43%。在中国,AIDS已成为近年来感染性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到2020年,中国HIV感染者的ART覆盖率达到了92.9%的峰值。
一项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导的研究发表在期刊China CDC Wkly上,对2013年至2022年间HIV感染队列的死亡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过去十年中,中国HIV感染者的全因死亡率显著下降,从5.4%降至2.7%。然而,随着HIV感染者生存期的延长,非AIDS相关死亡率逐渐上升,成为新的公共卫生挑战 [1]。
ART疗法成效显著:死亡率下降至2.7%
研究显示,从2013年至2022年,中国HIV感染者的全因死亡率从5.4%显著下降至2.7%。这一显著降幅主要得益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广泛普及。同期,中国的ART覆盖率从58.4%大幅上升至92.8%,与死亡率呈强负相关(r=-0.964,P<0.05)。这充分证明了ART在降低HIV感染者死亡率方面的关键作用。
小贴士:AIDS相关疾病包括肺孢子菌肺炎、隐球菌病、结核病、复发性细菌性肺炎、念珠菌病、巨细胞病毒病、AIDS定义性癌症(ADCs)、弓形体病、HIV消耗综合征等。非AIDS相关事件包括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CCVDs)、非AIDS定义性癌症(NADCs)、病毒性肝炎以及各种原因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由事故导致的死亡,包括自杀、药物过量和其他非疾病相关原因。
死亡率模式转变:非AIDS相关死亡成为主导
在2013年至2022年期间,肺孢子菌肺炎一直是AIDS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占病例的15.4%至19.9%。结核病和复发性细菌性肺炎呈下降趋势,分别为第二和第三常见原因。在非AIDS相关死亡原因中,从2013年到2018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CCVDs)和非艾滋病定义性癌症(NADCs)占据主导地位,但到2019年,CCVDs已成为主要原因(图2)。值得注意的是,归因于CCVDs的死亡比例从2013年的16.3%增加到2022年的26.1%。
高死亡率人群特征
在2022年,基于ART状态的亚组分析表明,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 cells/mm³的个体、年龄50岁及以上的个体、通过异性接触感染HIV的人群、西南地区的居民以及男性的全因死亡率最高。
晚期诊断与老龄化问题
晚期HIV诊断在中国依然普遍,这增加了治疗难度和失败风险,也导致了更高的死亡率和经济负担。与此同时,HIV感染者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2015年至2022年间,共报告了221,621例60岁及以上的HIV感染者。与年轻和中年人群相比,老年HIV感染者面临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精神障碍的风险。
具体数据背后的挑战与应对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施匿名尿液HIV检测、在男男性行为者(MSM)群体中分发HIV检测试剂盒、推广新型快速自测方法,并要求医疗机构对临床就诊者进行HIV检测,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同时,加强老年HIV感染者的健康管理,包括定期体检、坚持ART方案、调整生活方式和积极管理潜在健康状况,以降低AIDS相关和非AIDS相关死亡风险。
结语
在过去十年中,随着中国普及ART策略的实施,全国范围内HIV感染者死亡率的原因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2022年,该人群的全因死亡率报告为2.7%,其中非AIDS相关死亡率为1.8%。为改善健康结果所做的努力应继续强调ART策略的进步,特别是未来应特别关注降低非AIDS相关死亡率。
[1] Yan Zhao, Lai Wei, Zhihui Dou, Decai Zhao, Xiumin Gan, Yasong Wu, Mengjie Han. Changing Mortality and Patterns of Death Causes in HIV Infected Patients — China, 2013–2022[J]. China CDC Weekly, 2023, 5(48): 1073-1078.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