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玮教授:全方位解读HIV晚发现者的临床诊疗策略 - 热点关注 - 重庆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宣传教育网
返回主站首页RSS订阅 |  
热点关注
吕玮教授:全方位解读HIV晚发现者的临床诊疗策略

上传时间:2023-11-26 09:01:00文章来源:石景山防艾在线

01

有关HIV晚发现者的最新定义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吕玮教授:对于HIV晚发现者的定义,目前国际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十几年前,欧洲艾滋病共识工作组曾将HIV晚发现者定义为CD4细胞计数<350个/μL,一些文献和研究则把就诊时CD4细胞计数<200个/μL作为诊断标准,此时患者出现机会性感染的风险较高。目前研究中大多以CD4细胞计数<350个/μL作为HIV晚发现者的诊断标准。

关于HIV晚发现者的流行病学,有关数据显示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CRIMS)在2006-2014年登记的528,234例HIV感染者中,晚发现者(确诊AIDS或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3和4级HIV/AIDS,或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占比34.0%;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HIV晚发现者在确诊后的第一年内死亡率高达46.1%。

另一项较新近的研究显示,在2009—2017年我国医疗机构新报告的成年HIV/AIDS中,对其基本情况、样本来源、传播途径、流动情况和首次CD4细胞计数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有293,187例新报告HIV/AIDS病例,平均年龄为(44.7±15.6)岁,其中HIV晚发现者(确诊HIV感染后91 天内进行过CD4细胞计数<350个/μL)占68.4%(200,503例)。

总之,如果按照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标准,我国HIV 晚发现者大约占所有确诊HIV感染者的三分之一;而如果按照CD4细胞计数<350个/μL的标准,其占比甚至达到三分之二。虽然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患病率有所变化,但总体而言HIV晚发现者人群在我国HIV感染者中占比较大,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状。

 

02

HIV晚发现者的临床特征、预后结局以及治疗现状

 

吕玮教授:首先,CD4细胞数量的减少意味着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与CD4>350个/μL的人群相比,更容易出现各种比较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甚至可能发生肿瘤。

其次,由于容易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因此晚发现者的病死率较高。欧洲的数据表明,晚发现者的死亡率是非晚发现者的6-13倍;国内的一项研究对一万多例HIV感染者进行的五年随访发现,晚发现死亡风险是非晚发现者的2.89倍。

第三,从长期的影响来看,CD4细胞不仅是机会性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也是患者长期治疗获得有效病毒抑制、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以及未来出现慢性炎症,即非

艾滋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与早发现、早治疗的HIV感染者相比,HIV晚发现者的治疗成功率更低,且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包括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RIS)等。

第四,HIV晚发现者由于CD4细胞数量比较低,体内相应的炎症水平较高,更容易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例如用药后的代谢影响,体重增加,骨量丢失等。

最后,由于CD4低合并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以及免疫重建相对不良等一系列不良预后,HIV晚发现者的治疗相对而言更复杂,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长,这也导致了个人医疗费用的增高和公共医疗资源的占用等。

 

03

B/F/TAF方案作为我国HIV-1感染晚发现者的初始选择,实现快速病毒抑制方面优于TDF/3TC/EFV

 

吕玮教授:在本届EACS 2023大会上,我们报道了一项基于我国初治HIV-1晚发现者中的临床研究,比较了比克替拉韦/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B/F/TAF)方案和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方案在该类人群中的病毒学应答和免疫学应答。

这是一项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来自我国6家艾滋病医疗中心的的初治HIV-1晚发现者。所有患者被随机分配至TDF/3TC/EFV(A组)或B/F/TAF(B组)进行治疗。在基线、4周、12周和24周测量血清HIV病毒载量和CD4+ T细胞计数。在PP和ITT分析中,将12周时HIV RNA< 50 copies/mL的患者比例作为主要终点,其他时间点的病毒载量和CD4细胞计数的变化作为次要终点。

最终,研究共招募到了200例受试者,平均年龄为43.0±13.8岁,男性83.5%,HBV合并感染率为4%,HCV合并感染率2.5%,HIV病毒载量平均为4.7±0.7 Log copies/mL,CD4细胞计数平均为109±74个/μL。其中A组99例、B组101例,两组患者在基线时的临床特征均相似。截至2023年4月,分别有178/200(89%)和156/200(78%)的受试者完成了12周和24周的随访。

PP分析显示,B组67.9%(57/84)的患者在12周时实现了病毒学抑制(HIV RNA < 50 copies/mL),而A组仅为48.1%(37/77,P<0.01),ITT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果。综上所述,两组受试者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表现相似,与TDF/3TC/EFV方案相比,B/F/TAF作为我国HIV-1晚发现者的初始选择,在实现快速病毒抑制、尤其是在前三个月的治疗中表现更加优异。

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HIV晚发现者治疗药物之间的比较研究比较缺乏。我们这项200例的随机、开放、多中心临床研究尽管目前仅获得了24周的结果,但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也为我国HIV晚发现者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临床研究依据。

一方面,对于HIV晚发现者的抗病毒治疗,七天之内快速降低病毒,实现病毒学抑制,降低病毒储存库以及长期慢性炎症反应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证实了B/F/TAF与TDF/3TC/EFV相比,具有快速降病毒的优势。另一方面对于HIV晚发现者的免疫重建,从24周的结果来看,这两种药物没有明显差异。在这样强有力的药物下,整合酶免疫制剂是否具有更多优势,能否更好地实现免疫重建,我们也期待后续48周的结果。

 

04

我国HIV晚发现者的诊断和管理策略尚待提高

 

吕玮教授:近年来,国内专家开始越来越关注HIV晚发现的患者人群,我们先后组织了一些有关HIV晚发现者临床诊疗的学术交流会。通过组织大学一起学习交流,我们不断更新着对于HIV晚发现者的认识,包括这部分人群的流行趋势、临床危害及诊疗措施,以及如何更加优化地选择药物等等。然而但到目前为止,临床研究仍较缺乏。

早发现、早治疗对于HIV晚发现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也是联合国艾滋病署提出的“3个95%”中的第一个难点。随着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的更新,以及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人们逐渐识到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策略涵盖多个方面,特别需要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对高危人群的重视和管理,更优的高灵敏检测手段以及有效的暴露前预防手段,发现即快速启动治疗的临床策略等。

关于HIV晚发现者的快速启动治疗策略,选择高效、快速降病毒的药物至关重要,目前已经被写入美国DHHS指南及欧洲指南。除此之外,鉴于HIV晚发现者可能出现免疫重建不良、长期慢性炎症、药物不良反应、骨量降低等一系列合并症,临床上需要对HIV晚发现者进行全方位、全病程的管理,治疗随访上也应更加深入细致。我们期待此项研究的后续结果以及更多有关HIV晚发现患者的研究数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一线医生对该类人群的管理,进而帮助到更多的HIV感染者。

  •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