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首页RSS订阅 |  
艾防中心发布“HIV传播网络监测和干预技术指南(试行)”

上传时间:2020-09-28 23:23:26文章来源:中国红丝带网

由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牵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历经近两年时间,完成了“HIV传播网络监测和干预技术指南(试行)”的撰写,近日已下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控中心。该指南是我国第一个整合了HIV分子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等的艾滋病防控技术指南,对遏制艾滋病的疫情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各级部门在本指南的指导下开展HIV传播网络监测和干预工作,将能够更高效利用公共卫生资源,对高风险人群实施重点干预,减少HIV新发感染,从而实现艾滋病精准防控。
  
    全球HIV传播网络示意图(Joel O. Wertheim等, JID 2014)
    利用HIV 常规耐药监测的基因序列进行基于分子网络的传播网络分析用以指导艾滋病防控是近年来被提出的新的艾滋病防控策略(以下简称HIV传播网络监测)。该策略通过应用HIV感染者的基因序列构建分子网络,重建病毒传播网络,可以发现其中的高风险传播者和高风险因素,并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通过延伸调查确定传播网络中未诊断的感染者,尽早纳入治疗;此外,对分子网络相关的未感染风险人群及时实施重点干预,高效阻断HIV的进一步传播。这个策略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各国科学家和防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认为是一种可以更高效利用公共卫生资源的艾滋病精准防控手段,对遏制HIV的传播和降低新发感染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将HIV传播网络监测列为控制艾滋病新发感染的国家策略之一,并已经应用该策略在一些地区取得了防控HIV传播的实际效果。在今年美国西雅图举办的“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大会”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性疾病和传染病研究所的负责人、连续5届美国总统艾滋病防治顾问Anthony S Fauci博士提出美国艾滋病流行防控的策略应该在已有的检测、干预和治疗之外,加入“基于HIV分子网络识别快速流行的HIV毒株进行精准防控”的新方法,并指出该策略的实施将成为终结艾滋病流行的关键举措。
    美国疾控中心(CDC)于2017年组织撰写了基于HIV传播网络监测开展流行毒株的检测、调查和防控的指南,并于2018年7月推出第二版。目前,美国多个州已经展开了HIV传播网络监测工作,并由美国CDC统一监测全美近期快速流行的毒株。截至2018年底,美国共收集34万HIV感染者病毒基因数据,共发现超过140个需要重点监测的传播网络。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南非、墨西哥等众多国家也已经展开研究并开始将HIV分子网络监测工作纳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
    目前,我国HIV的流行态势以性传播为主,疫情已经由高危人群蔓延至一般人群,防控的难度逐年加大。基于分子网络的传播网络分析指导HIV精准防控可为我国控制HIV经性传播提供新的方法,这个策略如能顺利实施将可以:(1)通过网络分析鉴定、调查和干预新近传播事件,从而达到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效率、预防HIV传播的目的;(2)对高风险传播者或未感染高风险人群实施精准干预,包括现有的有效干预措施,如HIV检测、抗病毒治疗和暴露前预防性治疗(PrEP)等,从而有效阻断传播途径,减少新发感染;(3)帮助HIV传播事件的应急处置,在短时间内提供鉴定新近感染和突发传播事件的线索。 
   
    开展HIV传播网络监测和干预工作的基本工作流程是:在常规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当发现新的HIV感染者时,除了收集必要的流行病学信息以外,同时还采集血浆样本检测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网络分析,鉴定正在快速传播和近期发生的传播网络,进而展开相应的调查和风险评估,并将上述信息提供给现场用以指导实施精准干预。
    目前我国HIV传播网络监测和干预的相关工作刚起步,对新诊断HIV感染者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尚未纳入常规防治工作,很多地区缺乏基础序列数据,工作开展还缺乏经验。因此我们此次发布的是HIV传播网络监测和干预技术指南的试行版。需首先在指南的指导下选择疫情严重、且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的省、市、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目前,浙江、四川、广西、天津、北京、深圳、上海等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了试点工作,预计通过试点工作在两至三年内制定和优化适合我国国情的HIV传播网络监测和干预的新型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建立分子网络监测体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于HIV分子网络监测工作展开防治可以精确控制快速流行HIV毒株的传播,有效节约公共卫生资源。本指南的发布大力促进了我国HIV传播网络监测和干预工作的开展,希望通过各地疾控部门尽快部署开展HIV分子网络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高风险传播者和高风险人群,并通过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我国的HIV新发感染。

 

  •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