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首页RSS订阅 |  
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创新艾滋病防控模式,中国赢得尊重

上传时间:2019-10-04 09:44:22文章来源: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5791889182182128&wfr=spider&for=pc


  个人的成长过程和国家是密切相关的。对个人来讲,只有关注国家和民众最重要的需求,研究、探讨、解决国家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个人的事业发展才能有所成就。在我看来,有一项工作体现得非常明显,那就是我们国家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本世纪初,艾滋病在我们国家的流行状况比较严重。特别是中部地区,由于上世纪90年代存在大量有偿供血者,很多人因此感染了艾滋病。8到10年后开始发病,很多人开始死亡。2003年,有的村子一年就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引起了社会很大的恐慌,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中国的艾滋病防控。2004年初,我分管疾病控制。我们当时多次去河南省调研,发现最重要的问题是,无法确认谁感染了。当时,国家针对艾滋病防治制定了“四免一关怀”政策,但这项政策具体该给谁落实?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我感到,最大的问题是查清疫情。所以我提出,查清疫情,挽救生命。当年六七月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登记了28万有偿供血者,并且查了其中25万,一共查出了2.3万多名艾滋病感染者。查清楚了,就能给他们实施预防控制检测,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一开始,我们这样的做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他们认为我们是严重侵犯人权。因为国际社会对艾滋病的检测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让患者自愿接受检测。但后来,国际社会一些机构看到,经检测以后,中国的艾滋病预防效果大幅提升了,他们逐渐改变了观念。像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2006年修改了艾滋病检测指南,鼓励医疗机构把艾滋病检测作为常规项目。在2006年第十六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讲演中说道,“中国认识到了艾滋病流行的严重性,他们开始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行动值得我们尊重。”这一案例说明,我们抓住了重点问题,采取了一些创新模式,而不是依照国际社会那种陈旧的观点来应对疾病的流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中国为国际社会作出的贡献,让国际认可了我们。

  非典时期存在的问题也是重要的疾病控制问题。一开始,我们面临的问题跟艾滋病一样——不知道谁感染了。2003年3月份,北京经调查,实际已发病320例,但我们接到的报告只有20多例。这等于打仗的时候,敌人在哪里都不知道,那还怎么去打?这和我们原来的信息报告系统非常落后有重大关系,我们原来的信息报告系统是:医生发现一个病人后,填写一张纸质的报告卡,这张报告卡通过邮局邮寄到县区防疫站,县区防疫站再汇总,一个月以后再报到省级,省级再报到国家。这是何等的滞后,怎能应对像非典这样的烈性传染病?我们能不能利用信息高速公路,通过网络化建设,把信息很快地传到国家层面?实际上,我们用了不到一个月,就把这个网络建起来了。从当年4月下旬开始,我们开始全部采用网络报告,医生诊断的信息传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需要6个小时。当时,我们每天都可以在办公室看到哪个省发现了病人,有没有找到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有没有采取控制措施。到当年5月下旬,感染者基本上都是从患者已被控制的密切接触者里发现的,这就切断了传播途径,我们很快就把非典的流行控制住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在健康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均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升到现在的77岁。最重要的原因是对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国际机构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及时性方面,中国从1990年的第110位上升到2016年的48位,是提升幅度最大的国家。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在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如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控制方面基本上都得了100分,但我国在慢性病的控制上比发达国家还差很远,需要加快相关服务和改革。

  健康中国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来说,是最基础的。没有一个健康的民族,社会发展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慢性病控制不了,能叫健康中国吗?这也是我国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原因。

  •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