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首页RSS订阅 |  
AIDS 2022 之声: 初治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治疗方案优化

上传时间:2022-09-20 15:47:13文章来源:医学界感染频道

因传播途径相似,HIV感染者同时感染乙肝病毒(HBV)的风险较高。荟萃分析数据显示,我国HIV/HBV合并感染流行率为10.2%-16.7%[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2]。合并感染时,两种病毒的病理机制相互影响:一方面,因为HIV感染导致细胞免疫受损,HIV/HBV合并感染比HBV单纯感染者的HBV复制增强、肝纤维化进展更快、肝细胞癌风险升高[3]、肝病死亡风险升高[4];另一方面,HBV的存在使HIV感染者对ART治疗应答率较低,CD4细胞恢复较慢。因此,HIV/HBV合并感染者需及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同时抑制两种感染,以改善预后。

在治疗方案选择上,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DHHS) [5] 、欧洲临床艾滋病协会(EACS) [6] 和中华医学会(CMA) [7] 等国内外一线指南均推荐包含替诺福韦的药物,包括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或丙酚替诺福韦(TAF)+恩曲他滨(FTC)或拉米夫定(3TC)的方案,因其含有2种对HIV和HBV均有活性的药物,抗病毒效果强,耐药风险低。

那么,对于初治HIV/HBV合并感染者,究竟哪种方案是更优选?本届国际艾滋病大会(AIDS 2022)上,一项有中国HIV/HBV合并感染者参与的国际多中心研究[8]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本期,我们特邀参与了本研究的中国主要研究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来对研究结果进行解读。

这项研究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或者地区参与,我们协和医院、地坛医院、上海公卫等都有参加。共纳入243例初治HIV/HBV感染者,88%为亚洲人,其中56例来自中国大陆地区。感染者以1:1的比例随机给予比克替拉韦/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B/F/TAF)或多替拉韦(DTG)+FTC/TDF治疗48周。

基线时,B/F/TAF组和DTG+FTC/TDF组分别有31%、28%的感染者HIV RNA>10万拷贝/mL;38%、43%的感染者CD4细胞计数<200个/μL;50%、39%的感染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于正常上限;76%、80%的感染者HBeAg(+);中位HBV DNA分别为8.0 log10 IU/mL,8.1 log10 IU/mL。

第48周时,B/F/TAF组的HIV病毒学抑制(HIV RNA<50拷贝/mL)率非劣于DTG+F/TDF组(95.0% vs. 91.0%,差异4.1%,95%CI: -2.5%-10.8%,p=0.21),平均CD4细胞计数分别增加200和175个/μL。

值得注意的是,第48周时,B/F/TAF组达到HBV DNA<29 IU/mL的感染者比例显著高于DTG+F/TDF组(63.0% vs. 43.4%,差异16.6%,95%CI: 5.9%-27.3%,p=0.0023)。

图 第48周时B/F/TAF组和DTG+F/TDF组HIV和HBV病毒学抑制情况

此外,相较于DTG+F/TDF组,B/F/TAF组发生HBsAg消失(12.6% vs. 5.8%,p=0.059)、HBeAg消失(25.6% vs. 14.4%,p=0.055)、ALT正常化(73% vs. 55%,p=0.066)的感染者比例数值上更高。

图 B/F/TAF组和DTG+F/TDF组HBsAg和HBeAg随时间的变化(*p<0.05, **p<0.01)

图 B/F/TAF组和DTG+F/TDF组基线时ALT高于正常上限者ALT正常化比例(*p<0.05)

治疗期内,在符合耐药分析标准的7例感染者中,未观察到对B/F/TAF任一组分发生耐药。DTG+F/TDF组有一例在第24周出现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耐药突变K70E,36周时出现M184V/I突变,在第36周时重新达到病毒学抑制,随后失访。

治疗期间B/F/TAF和DTG+F/TDF总体耐受性较好,两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表 两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总体而言,在初治HIV/HBV合并感染者中,B/F/TAF和DTG+F/TDF对HIV的病毒学抑制率相似,但B/F/TAF对HBV DNA的抑制效果优于DTG+F/TDF。此外,尽管未达统计学意义显著性,但我们观察到B/F/TAF治疗与较高数值比例的HBsAg消失、HBeAg消失,及ALT正常化相关。除此之外,B/F/TAF和DTG+F/TDF治疗的总体耐受性较好,两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目前临床上HIV/HBV感染者治疗方案较多,医生主要是在指南推荐基础上根据自身经验进行选择。这些方案的疗效有差异吗?这项在AIDS 2022大会上发表的研究专门对此进行了探讨。而且,这项研究中88%为亚洲人,包括56例中国大陆感染者,其研究结果对我国的临床实践很有参考价值。我们也期待这项研究的结果能促进我国HIV/HBV感染者治疗的进一步优化,为广大感染者带来福音。

获取更多肝炎、艾滋病、抗真菌领域最新文献、指南与前沿资讯,与AI医学助手“晓智”互动
欢迎关注“吉智医”

参考文献:

[1]Yu S, Yu C, Li J, et al.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prevalence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Virology journal, 2020, 17(1): 1-10.

[2]Cheng Z, Lin P, Cheng N. HBV/HIV Coinfectio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Front Med (Lausanne). 2021, 8:713981.

[3]Thio C L, Seaberg E C, Skolasky Jr R, et al. HIV-1, hepatitis B virus, and risk of liver-related mortality in the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MACS)[J]. The Lancet, 2002, 360(9349): 1921-1926.

[4]Qadir M I. Hepatitis in AIDS patients[J]. Reviews in Medical Virology, 2018, 28(1): e1956.

[5]DHHS.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Agents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Living with HIV. 2022. Available at: http://aidsinfo.nih.gov/guidelines. Accessed: July 2022.

[6]EACS. Guidelines Version 11.0, October 2021. Available at: http://www.eacsociety.org/guidelines/eacs-guidelines/eacs-guidelines.html. Accessed: July 2022.

[7]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 [J]. 中华内科杂志. 2021;60(12):1106-28.

[8]Avihingsanon, et al. AIDS 2022. Oral abstract OALBX0105.

  •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