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带卫士:王克荣——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 - 心理咨询 - 重庆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宣传教育网
返回主站首页RSS订阅 |  
心理咨询
红丝带卫士:王克荣——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

上传时间:2015-05-03 12:29:13文章来源:重庆市艾滋病防治中心

她在护理岗位工作30年,零距离照顾了感染26种传染病的5万余患者;她的通讯录里存有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她足迹遍及14个省和自治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近万人、志愿者2万余人。她是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她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先后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近万人,培训志愿者两万余人。她是中国第一位荣获“贝利·马丁奖”的护士,还曾获护理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
    1984年,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进入北京地坛医院,一干就是30年。1987年,她接触了地坛医院收治的首位艾滋病人,是为救同事、抢救设备烧伤,而后在治疗过程中因输血浆感染了艾滋病。了解情况后,王克荣心想:有的艾滋病患者也是英雄,值得尊重。
    那时候社会上人们对艾滋病还知之甚少,王克荣也从理论变为实践,开始走近这个神秘而恐怖的病种。亲身的接触并没有让她畏惧,反而激起了内心深处对于拯救艾滋病人的使命感。
    2002年,王克荣被派往英国伦敦晨曦医院学习艾滋病护理。回国后,她总结出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艾滋病患者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的护理模式,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得到心理支持、药物使用、家庭护理、社会救助等多方面帮助。
    2005年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正式注册,一个月后院领导决定让王克荣做红丝带专职护士长。“当时只有我一个人,算是当起了一个人的护士长。”王克荣笑着说,没有其他护士,也没有志愿者,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才有了专职志愿者配合。
    在被医院调到艾滋病门诊工作后,王克荣全身心投入。一次,她与艾滋病患者聚餐时,患者小李指着自己的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听到这句话,王克荣没有犹豫,立即夹起小李饭盒里的肉放进自己嘴里。小李一下子惊呆了:“护士长,我家人都做不到!”王克荣平静地告诉在场的人:“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大家消化道不传染艾滋病。”
    有一年,一个叫朱进中的河南人两次来到医院,说他们那里像闹人瘟,总死人,非常恐惧,让她一定去看看。“到那里当天就看了200多病人,晚上医生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那些生病的农民什么都不懂,疹子痒痒用手挠出血,又造成感染,当时感觉农村什么都需要。”
    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村里所有农副产品没人敢要,周边的人都远离自保,甚至亲戚都不走动,几乎与外界隔绝。然而,王克荣他们却成了这里的熟面孔。红丝带之家在河南艾滋病高发村建立起了医疗点,王克荣14次来到这里,每次去都是周五晚上出发,周一返回医院上班。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村民了解到如何预防艾滋病,不再焦虑羞涩,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从原来每年上百下降到十几个至几个。
    在工作中,王克荣注重发展志愿者队伍。在她的影响下,丈夫、女儿都成了艾滋病工作志愿者,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也从几个人发展到两万余人。
    王克荣誓言要用一生的温情守护,打破恐怖而冰冷的艾滋病。如今,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女儿都成为了艾滋病工作志愿者,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也发展到上千人,“帮助艾滋病患者走进阳光”成为了她一生的使命。
    “我所做的微不足道,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艾滋病防治事业作出一点贡献,让更多的人关注艾滋病防治工作,关心艾滋病病人。”王克荣说。
  •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