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发现两例特殊HIV感染献血者,凸显血液安全“双保险”的重要性。
在保障输血安全的过程中,献血者的血液筛查是至关重要的防线。《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规定采供血机构HIV感染标志物须至少经血清学及核酸检各一遍,以确保血液安全,但因不同检测方法原理不同,感染者仍存在漏检风险。
然而,近期温州报道的两个特殊案例显示,即使采用双重检测,极其特殊的情况仍可能带来挑战。
案例一:37岁男性,首次献血者(“精英控制者”的隐匿感染)
背景:2023年3月22日,这位37岁的男性(外来务工人员,已婚)首次参加无偿献血。他否认有高危性行为(包括同性和异性)和服用抗HIV药物(cART)的历史。
-
血清学检测 (查抗体/抗原):使用两种不同的国产试剂(A:英科新创和B:北京万泰)检测,结果均为强阳性(试剂A:S/CO=20.00;试剂B:S/CO=23.62)。S/CO值远大于1,强烈提示存在HIV感染标志物。
-
核酸检测 (NAT,查病毒本身):使用高灵敏度的美国罗氏试剂进行单人份检测,结果却是阴性(无反应性)。这意味着当前血样中没有检测到足够量的HIV病毒核酸。
使用更精确的“免疫印迹法”(WB,俗称“确证试验”)进行检测。结果确认为HIV-1抗体阳性,并且检测到完整的抗体带型(gp160, gp120, p66, p51, gp41, p31, p24, p17)。这确诊了HIV感染。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高度提示该献血者可能是一位“HIV精英控制者”。
什么是精英控制者?这类人群感染了HIV,但其免疫系统异常强大,能够在不依赖药物的情况下,将体内的病毒复制水平压制到极低、甚至常规检测方法(如血站用的NAT)无法检出的程度。然而,他们的免疫系统仍然会产生针对HIV的抗体,因此血清学检测呈阳性。
在本次筛查中,正是血清学检测成功捕捉到了感染信号(强阳性),而核酸检测因为病毒量极低而“漏网”(阴性)。如果只依赖核酸检测,这份血液就可能被误判为安全。
该献血者坚决否认服药史,支持了“精英控制者”的可能性(非药物控制)。
案例二:20岁男性,定期献血者(“窗口期”感染的动态演变)
背景:这位20岁的未婚男性是定期献血者。他于2024年9月14日最后一次献血(2024年2月7日首次献)。他同样否认高危性行为和其他HIV感染风险。
首次血液筛查(2024年9月16日采血,次日检测 - 温州市中心血站):
-
血清学检测:使用两种试剂检测。国产三代试剂A(英科新创,主要查抗体),结果为无反应性(S/CO=0.04)。进口四代试剂C(法国伯乐,查抗体+抗原),结果也为无反应性(S/CO=0.30)。
-
核酸检测 (NAT):使用美国罗氏试剂单人份检测,结果为阳性,检测到的病毒量较低(CT值=30.7)。
2024年10月21日,WB检测结果为HIV-1抗体阳性(已确诊感染)。
2024年9月26日 (首次献血后约12天):召回该献血者再次采血检测。试剂A 检测结果S/CO值为0.40,试剂C检测结果S/CO值为11.19,核酸检测试验单人份检测CT值为17.3,WB确证检测结果为HIV-1抗体不确定。仅检出p66和p24两条带,这通常发生在感染早期,抗体尚未完全产生。
2024年10月21日 (首次献血后约5周):再次召回检测。血清学检测试剂A和试剂C均为强阳性。NAT 试验单人份检测CT值为20.4,WB确证检测结果为HIV-1抗体阳性(检出gp160, gp120, p66, p24, p17等带型),完全确诊。
这个案例清晰地展现了HIV感染早期的动态过程——“窗口期”的演变。
什么是窗口期?指从感染HIV到血液检测能可靠检出感染标志物的这段时间。
首次献血时(9月14日)处于非常早期的感染阶段:血清学检测抗体水平极低,四代试剂(C)因能检测P24抗原,比三代试剂更早出现阳性信号,体现了四代试剂的优势。核酸检测 (NAT)成功在最早期就检测到了病毒核酸(阳性,CT=30.7),此时血清学信号还很微弱。这证明了核酸检测在缩短窗口期、发现早期感染方面的核心价值。如果只依赖当时的血清学结果,这份血液也可能被放行。
综上所述,鉴于献血者群体中可能存在HIV精英控制者及HIV早期感染者,将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联合应用于血液筛查工作中,能最大限度发挥两种检测方法的联合效能,降低漏检风险。
参考文献:陈晓燕等. 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IV 感染2 例[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