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不详1 078例(1.1%),社会上真的存在“不明原因感染艾滋病”的吗? - 热点关注 - 重庆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宣传教育网
返回主站首页RSS订阅 |  
热点关注
传播途径不详1 078例(1.1%),社会上真的存在“不明原因感染艾滋病”的吗?

上传时间:2025-07-04 21:59:43文章来源:染色医生

 

有朋友跑来问:社会上真的存在“不明原因感染艾滋病”的吗?看最新的艾滋病疫情报告,为什么会有“传播途径不详”一项呢,是不是真的存在不明原因感染艾滋病的途径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今天就来聊一下。

根据全国最新的艾滋病疫情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港澳台)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1 355 017例,报告死亡491 437例。现存活HIV感染者749 839例,AIDS患者605 178例。    

2024年全国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101 626例,其中异性性传播74 636例(73.4%);同性性传播25 615例(25.2%);注射毒品传播160例(0.2%);母婴传播93例(0.1%);性接触加注射毒品传播44例(0.04%);传播途径不详1 078例(1.1%)。

为什么会存在“传播途径不详”这一项呢?

简单来说,“传播途径不详≠不明原因感染≠病毒有新花样病毒有未被发现的传播途径”。

临床上提及“传播途径不详”这个群体,确实存在。比例虽然很小,但确实实有人自述“没有任何高危行为”,却被确诊为HIV阳性”。

医学上,我们更倾向于把这种情况称之为:“传播途径暂时无法确认”,原因包括:

刻意隐瞒非常的常见

面对HIV诊断,很多人会出于羞耻、恐惧、家庭压力等,选择隐瞒部分风险行为。尤其是以下几种情况:

有固定的伴侣,还发生了商业性行为;曾有过同性性行为,不愿被伴侣或家人知道;曾有过陌生人之间的不洁性行为,但羞于开口。

因为患者“极力否认”,甚至自己都不愿去回忆,便出现了所谓的“完全没做过高危行为,却被感染”的错觉。

回忆出现偏差

一次酒后迷乱,自己都记不清是否发生了不洁性行为;安全套“脱落”或破损使用,但当时未在意;年轻时有过一次“嫖c”,多年后完全遗忘或否认。

这些“被隐藏、被遗忘”的高危经历,往往才是真正的传播途径。

对传播方式的理解存在误区

很多人以为“只要没性交,就不算性行为”;“戴套就100%没事”;“只是很短时间插入,不算什么”;甚至还有人坚信“只要对方说自己没病,那就安全”。

这种情况下,可能是将自己推向危险边缘,大家切记:只要存在HIV暴露的客观风险,哪怕只是一次,也不能掉以轻心。

性传播是最主要方式,但它不只包括“性交”

在我国,现阶段超95%以上的HIV新发感染均来自性传播。但这里的“性传播”,很多人理解得太狭窄,仅仅等同于“插入式性交”。其实,它还包括一切可能导致体液交换的性接触。

很多人以为口交是“安全行为”,实际上如果口腔有破损(溃疡、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病毒照样可能进入血液,尤其是被动方(接受者)体液病毒浓度更高,主动方在口腔破损情况下风险显著升高。

图片

性行为之外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除了性传播,HIV还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曾经血液交换传播和母婴传播都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但现阶段这两种传播途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

血液传播:传播非常高效

血液传播最直接、最有效,一滴带有病毒的血液进入健康人的血液系统,就有极高的传播率。

高风险场景包括:不正规医疗机构的输液、拔牙、手术、针灸、美容等,如果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具或手术器械、某些血液制品,病毒可直接通过破损进入体内。

某些地下美容机构使用“共用针头”的方式注射玻尿酸、水光针,也曾发生过群体性感染案例。

医疗事故传播(极罕见)

在正规医院几乎不可能发生,但并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尤其是在卫生条件差、器械管理混乱的小诊所、小门诊,理论上存在极低风险。

所以,“没有不洁性行为”的人也并非绝对安全,如果有上述血液暴露行为,也应进行HIV检测

社会上确实存在极少数“无法确定感染路径”的病例,这些患者自述:完全无高危性行为,无输血/共用针具史,医疗操作记录清晰,排除母婴感染后,仍找不到明确传播路径。

这种情况极其罕见,传播途径仍然怀疑是上面提到的血液传播和经性行为传播,一般通过更加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基因溯源等方式,也能够确定传播途径。

 

  •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