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首页RSS订阅 |  
用于艾滋病研究的非灵长类实验动物

上传时间:2021-08-06 18:32:29文章来源:云南洛宇生物科技

动物模型是研究艾滋病(AIDS)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灵长类AIDS模型动物多是保护动物,价格昂贵,研究的数目少,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行性较差,因此,非灵长类实验动物也被用于AIDS的研究

 

1.转基因小鼠

tat转基因鼠

将tat基因包括LTR基因转入小鼠,小鼠出现皮肤瘤,在表皮中能检出tat基因,F1子代中,12-18个月出现红斑、血管性皮肤瘤,主要用于卡波氏肉瘤的病理研究。

 

LTR转基因鼠

在建立的LTR/CAT(氯霉素转乙酰基酶)转基因鼠的淋巴细胞、单个核细胞上,Cat表达很低,但在表皮中的朗罕氏细胞中却很高,此外,紫外线可加速LTR在LTR/LacZ(β-半乳糖苷酶大肠杆菌基因)、LTR/Luciferase(虫荧光素酶)、LTR-β-galactosidase(β-半乳糖苷酶)等转基因鼠的表皮中转录,主要用于LTR的作用的研究。

 

nef转基因鼠

为了使转入的nef基因只在T细胞表达,设法使pNL4-3克隆病毒株中的nef基因在鼠CD3增强子/启动子控制下,发现该转基因鼠外周CD4+细胞数量下降,而CD8+细胞数量不变,胸腺萎缩,脾肿大,淋巴腺病等,对其他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在胸腺萎缩之前,胸腺内可测定到nef的表达。

 

全病毒基因转基因鼠

将病毒全序列转入获得全病毒基因转基因小鼠,其会产生淋巴腺病,脾肿大,胸腺萎缩,肺部感染和棘皮症等病变,从脾脏、淋巴结、皮肤中可检出HIV,但免疫抑制不明显,未发现T细胞感染及数量降低。

 

2.

从猫身上分离到了猫免疫缺陷病毒(FIV),体外培养FIV感染的猫的外周血细胞,其逆转录酶活性变化与HIV感染H9细胞的结果相似,FIV阳性血清与HIV无交叉反应,自然状态下猫感染FIV后将导致AIDS类似的症状,人工感染的动物在急性期过后便成为长期带毒者。

 

3.

1988年,利用兔T细胞系和巨噬细胞系在体外感染HIV-1获得成功,以感染HIV-1的人T细胞系通过静脉注射兔子,在6周后血清转阳性,并从PBL中分离出HIV-1。如果以HIV-1/HTLV-1共同感染兔子,动物出现严重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脾肿大,肺淋巴细胞浸润,但不出现持续性病征。

 

4.马、牛、羊等大型动物

马的慢性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引起马匹慢性、持续性感染,其特征是早期反复的急性发热、体重下降和贫血、水肿、白细胞减少、最后死亡,与AIDS病人临床表现相似。

 

1969年,从患有持续性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结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母牛白细胞中首次分离到牛免疫缺陷病毒(BIV),其感染小牛3-12周后,出现轻微的淋巴细胞增多和淋巴结病,与艾滋病相关病征相似。

 

绵羊肺腺瘤-脱髓鞘性脑白质炎病毒(MVV)感染绵羊后数月至数年可引起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炎及严重的脱髓鞘性脑脊髓炎,MVV感染的某些方面与AIDS相似,脑严重衰竭,无免疫抑制,引起的进行性脑白质病与HIV感染时的脑病有共同特征。
 

参考文献:

[1]黄海,贲昆龙,郑永唐.人类艾滋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J].动物学研究,1997(01):122-129.

[2]杨传波,徐兴然,蔡家利.人类艾滋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5(03):46-50.

 

 

  •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