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首页RSS订阅 |  
中科院院士团队最新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安全可靠

上传时间:2021-08-04 22:52:00文章来源:首都红丝带

今年,是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 40 周年。 截至去年,全球已经累计有 7750 万人感染艾滋病毒,3470 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 艾滋病(AIDS),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一种叫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有一个“潜伏期”,一般为8-10年。

  这段时间内HIV的主要任务是在人体内不停复制,一点一点地给免疫系统搞破坏,直到将免疫系统全面瓦解后,才会进入疾病状态。

  全球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

  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

  •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载量;

  •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被应用到艾滋病的治疗项目中,相继出现了“伦敦病人”、“柏林病人”,但是他们的痊愈却是依赖稀有的特殊造血干细胞捐赠者。 间充质干细胞(MSC),被称为干细胞的主力军,因免疫原性低以及使用无需配型,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等特性,科学家尝试着用其来对付“难缠”的艾滋病,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MSC促进HIV病毒清除的机制

  1. 通过恢复肠道淋巴滤泡中的CD4+T细胞来促进外周病毒的减少。

 

  2. 促进T细胞增殖和对病毒的特异性应答。

 

  3. 促进B细胞活性升高和体液反应增强。

 

  4. 促使粘膜抗病毒免疫的恢复。动物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对抗原提呈途径的调节作用很强,在病毒感染后,间充质干细胞有助于恢复粘膜抗病毒免疫。

  院士研究证实MSCs治疗艾滋病安全有效[1]

  尽管目前比较流行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ART) 能有效控制HIV 复制。

 

  但大约 10-40% 的HIV-1 治疗患者未能实现 CD4+ T 计数正常化,并被称为“免疫应答不足者”、“免疫不一致应答者”、或“免疫无反应者”(INR)。

  与免疫反应者相比,此类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更高。

  近日,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王福生院士团队在《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发文,其研究发现,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输注治疗“免疫重建不良”的艾滋病患者安全且耐受,患者CD4+ T细胞计数显著增加

  该研究为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共入组72例,并随机分配到高剂量干细胞注射组、低剂量组干细胞注射组和对照组。

  这些受试者在第0天、第4周、第12周、第24周、第36周和第48周分别接受静脉输注,63人随访至研究终点:第96周。

  结果显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是安全且有效的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48周后,CD4+T细胞数量增加有统计学意义

  低剂量组优于高剂量组,至少部分改善了患者的免疫重建。

  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有望为“免疫重建不良”的艾滋病患者这一特殊人群,提供一种新治疗方法。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免疫调节活性备受青睐,目前临床上已经有数十项与艾滋病相关的干细胞治疗研究登记在案。 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来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正在逐步开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艾滋病患者会受益于此。


  • [字体            ]